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admin 论文文档 18 0

  【摘要】目的:对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4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影响明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老年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能够使老年人的体力下降,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有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将运动康复护理应用到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效果显著。文章将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4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4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对照组的52例患者中,有25例男性患者和2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62岁至83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1±9.2)岁,对照组患者中有22例冠心病患者,12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8例心肌病患者和10例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为Ⅲ级的患者有38例,心功能为Ⅳ级的患者有14例;实验组的52例患者中有28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59岁至7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8±8.9)岁,实验组患者中有26例冠心病患者,11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8例心肌病患者和7例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为Ⅲ级的患者有29例,心功能为Ⅳ级的患者有2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普及慢性心衰方面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尽量让老年患者远离烟、酒等,并叮嘱患者多吃水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努力调整患者的情绪,让老年患者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1.2.2运动康复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要督促老年患者每天进行爬楼梯等简单的运动训练,并在每天起床时积极进行床上训练。同时,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位老年患者的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不同运动量的制定。在老年患者进行运动之前,护理人员要为老年患者讲解有关运动的知识,从而让患者对运动量、运动时间等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避免意外现象的发生。

  1.3临床观察指标

  我院派专业的医务人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记录,形成了临床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有效率比较情况如表1所示: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

  通过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

  3讨论

  运动康复护理在对老年心衰患者的进行护理效果十分显著[1]。它能够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老年患者的紧张程度并维持患者的身体健康[3]。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效果十分显著。

  文章使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对运动康复护理应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为84.6%,同时将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为98.1%,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8.5%,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与张成跃和李发骥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4]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运动康复护理在对老年心力衰竭进行护理时效果十分显著。运动康复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在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有效提高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语:

  总而言之,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日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实施运动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很多人患上了消化系统的疾病,轻则影响日常正常进食,重则需要住院治。消化病常指肠胃方面的疾病,食管方面的疾病也较常见,由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种类较多,治疗起来十分复杂,要求医生操作精细,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高要求。消化内科的常规护理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这就要求消化内科加强管理,提供更为优质的针对性护理服务,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他们的预后质量。我院对参与研究治疗的实验组患者进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取得不错的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64例病例均来自于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收治,临床确诊为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包括消化道出血、食管痉挛、食管良性肿瘤、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内异物等疾病。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22-69岁,平均48.2±9.7岁;实验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25-70岁,平均49.1±8.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及患病程度等差异较小,结果可信度较高。

  1.2方法

  消化内科的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治疗和基础护理,如病情评估、消化道止血,抑制胃酸分泌等,两组均在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饮食护理

  消化内科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障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要弱于正常人,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营养供给,食物的摄入应以清淡营养为主,避免高盐、高脂及高糖等食物的食用,但也要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能量的足够供应。饮食遵循“定时定量,均衡摄入”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对于胃溃疡或部分胃部切除的患者,术后以进食流质食物为主,避免粘度较大或硬度较大等不易消化食物的供给。

  1.2.2心理护理

  消化内科患者住院后常常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不利于住院期间的临床治疗及后期身体康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听取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诉求,对于合理的要求应及时给予解决,通过介绍以往成功的治疗案例及治疗流程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治疗与康复。一些患者的病情不算特别严重,但仍需留院观察一段时间,这期间内患者的厌烦及反感情绪会比较强烈,护理人员应帮助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多在室外走动,呼吸新鲜空气,平复心情的同时促进身体康复。

  1.2.3健康护理

  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健康及康复护理方面知识的讲解,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的饮食习惯及饮食搭配,注重日常生活中对消化系统的呵护。通过在病房或走廊的宣传窗内张贴饮食健康的宣传海报,简单明了的传播消化系统的护理知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质量,对他们出院后的自主护理也很有帮助。

  1.3统计学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参数对比两组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的预后及满意度情况具体分布见表1,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显效率及满意率分别为81.3%和84.4%,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6.3%和65.6%,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有较大提升,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部门开展临床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护理工作以后的发展方向,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住院护理要求。我院消化内科针对当前这种护理形势,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培训。首先,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将所有消化内科的护理人员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分工,将各项具体护理工作进行细化,及时做好日常护理的记录并进行汇总,由督查小组定期量化考核,严格执行奖罚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明确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一切护理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患者更好的治疗及康复质量。同时,要加强沟通技巧及语言能力方面的培训,通过定期培训和讲座来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沟通技巧,给患者更为舒适、温暖的护理氛围,也可以大大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

  在本次研究中,消化科的护理人员主要是从心理健康护理,饮食合理搭配,身体康复护理及健康知识宣讲等几个方面对患者开展具体的优质护理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护理效果。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护理过程中更为注重人文关怀,避免机械式的流程化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了重视和需要。护理人员之间的合作精神被明显激发出来,更为注重相互之间的协同和帮助,大大提高了护理效率。因此,患者的预后质量及满意度情况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临川护理效果很好。

  【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耳鼻喉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耳鼻喉科诊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耳鼻喉科属于外科学科的一个领域,主要诊断方向为耳、鼻、咽喉以及其他相关头颈区域[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加上目前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护理模式需要适当变化其形式[2]。个性化护理就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对患者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研究个性化护理在耳鼻喉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耳鼻喉科诊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0例,男22,女28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3±0.88)岁。对照组50例,男20,女30例,年龄28-73岁之间,平均年龄(41.9±1.03)岁。100例患者中鼻息肉16例,外耳炎14例,扁桃体炎15例,慢性额窦炎12例,慢性鼻炎25例,声带息肉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阐述相关疾病特点与治疗内容,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

  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①环境护理:保证患者具有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空气状况良好,避免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加强沟通,在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同时告知患者有效的自信心对疾病的愈合有促进作用,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心态。避免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心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详细的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醒患者配合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须在精神上给予患者支持,采用和蔼的态度解答患者与患者家属的疑问,适当安慰患者,让患者放松心态。③加强个人护理: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适当帮助患者翻身、扣背,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向患者家属介绍相关疾病知识,针对患者的不同疾病情况进行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应尽量进食低糖、低盐、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④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具体的用药方式以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有情况及时复诊。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回访,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l7.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满意度比较 见表1.

  3.讨论

  与其他疾病不同,耳鼻咽喉的相关疾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疼痛的耐受能力[3]。根据某项调查显示,9%-11%的耳鼻咽喉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4]。特别是鼻塞、耳鸣、喉咙有异物等症状会明显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面对目前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特别是耳鼻喉科频发的医患事故,加强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医患沟通是降低该类事故频发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针对不同疾病的耳鼻咽喉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手段,首先通过环境护理给予患者一个良好的空间,放松其紧张心态,后从心理护理方面入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降低其焦虑感,保持一个良好的就诊心态,然后从个人护理方面进行护理加强,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关爱,从日常的饮食护理入手,考虑到耳鼻喉科患者的疾病特殊性,需要多食用水果、蔬菜等食物,应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症状的海鲜、肉类等食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护理方面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有效保证患者具有一个良好的治疗心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其护理满意率达到48例(96.0%,)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满意率40例(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饮食护理

  1.1 清淡食物配粗粮 要多吃点清淡的东西让胃肠慢慢恢复正常状态。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的增加玉米、燕麦等成分,要注意增加深色蔬菜或绿色蔬菜的比例。同时多喝粥和汤,比如新鲜的绿叶蔬菜、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尤其要就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

  1.1.1 吃水果蔬菜平衡消化 水果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在授乳期的产妇会将营养成分通过母乳转给宝宝,而母体本身来说是不可缺少营养素,每天都需要食用含丰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有些蔬菜需要炒过或煮过效果才好,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A、D的吸收。

  1.1.2 多吸收水分 多吸收水分可促进母乳的分泌,水分补给可由炖品取得,而且还可以摄取大量的维他命及蛋白质。喝汤有讲究,猪蹄汤、瘦肉汤、鲜鱼汤、鸡汤等含丰富的水溶性营养,不仅利于体力恢复,而且帮助乳汁分泌,肉汤不宜过浓,过浓容易引起乳汁脂肪含量过高,引起新生儿腹泻。

  1.1.3 别忘补充盐 有人说新妈妈月子里不能吃盐,所以饭菜、汤里一点盐也不放。事实,这样会适得其反,盐对新妈妈很有益处 ,由于产后出汗较多,乳腺分泌旺盛,体内的盐很容易随着汗水流失,因此适当的补充盐分有助于产后体力恢复。

  1.1.4 保持良好情绪 保持乳母的良好情绪,分娩后的妈妈,在生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情绪会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迷的状态,这需要家人理解和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饮食要选择产妇爱吃的食物,选择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良好的情绪也是保持正常泌乳的需要。

  1.2 产后不宜的饮食

  1.2.1 烟酒药品 药品和酒精进入血液,并能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因此要避免烟酒,应注意药物禁忌。

  1.2.2 辛辣食品和咖啡因 应当避免橙子、洋葱、大蒜及其他辛辣食品,它们能引起婴儿拉肚子和胀气。

  这是因为这些食物被母体的消化系统吸收,会改变奶的味道和酸度。如果注意到某一事物使婴儿胃肠不适,就不要吃它。

  1.2.3 避免食物偏好 妈妈在哺乳期间,为了自身及宝宝的健康,应避免摄入会影响乳汁分泌的食物或个人的一些特殊嗜好,以免破坏良好的哺喂效果,会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韭菜、麦芽水、人参等食物。

  1.2.4 油炸食物、脂肪高的食物 尽量不要食油腻食物,如:油炸薯片、蛋糕,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含热量高,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短暂的能量。

  1.2.5 易致过敏的食物 有时新生儿会有一些过敏情况发生,产后妈妈不防多观察宝宝皮肤上是否出现红疹,并评估自己的饮食,作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参考。因此建议产后妈妈喂母乳,避免吃任何可能会造成宝宝过敏的食物。

  1.2.6 忌生冷坚硬粗糙食品 特别是夏季,产妇大多想吃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及和凉拌菜、凉饭等,这些生冷食物会影响消化功能,容易损伤脾胃,不利恶露排出。 过于坚硬粗糙的食物会损伤牙齿,会给产妇留下牙齿酸痛的隐患。

  2 能量补充建议

  产后要充分制造乳汁,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确认一天所需的卡洛里产后所需的卡洛里,如为完全喂母乳者一天所需2500卡,哺喂牛奶者一天1800卡,如果是混合喂养,则应按照乳汁分泌情况来决定所需的热量。应严控脂肪的摄入,如果哺乳期的母亲体重增加过多,可以喝一些低脂或脱脂奶,少吃黄油,谷类食物和面包的食量要小,不要食糖果、饼干、糕点、汽水类的高热量食物。喝汤时避免吸收大量脂肪,可用吸管喝,可以避开油脂吸入。

  3 各种营养素均衡搭配护理

  热能:乳母的热能需要量较正常妇女增加25%,妇女在授乳期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800卡的热量。蛋白质:在正常蛋白质供给量上,每日增加25g。脂类:脂类与婴儿脑发育有关,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重要。必需脂肪酸有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无机盐:对母体最值得注意,因为这阶段很容易缺乏。维生素:乳母摄取很多维生素对保持乳汁的成分稳定,维持乳母健康和促进乳汁分泌有很重要的作用。

  4 总结

  有调查显示,产后一个月,大多产妇有吃鸡蛋、鲫鱼、鸡汤、红糖等习惯,肉禽鱼蛋类食品摄取较丰富,这是符合营养原则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可见传统观念对产妇的饮食行为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于传统观念,人们要鉴别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错误的,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随从。饮食需合理,营养要均衡,不挑食,不偏食,做到食物多样化,粗细、荤素搭配,广而食之,合理营养产褥期妇女丢失了一部分血液,消耗了一定的元气,生殖器官也需要修复,应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三者之间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和婴儿的喂养。有些传统产妇尤其是农村,在产褥期内,妇女饮食种类有限,一般以小米粥、鸡蛋为主食,维生素摄入不足。另外不了解饮食禁忌,造成营养结构紊乱,营养成分缺乏,影响妇女健康,甚至引起某些不可治愈的疾病,痛苦半生。应大力宣传产褥期保健营养知识,通过医务人员的宣传,出版些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强的科普读物,以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饮食合理,营养丰富,是提高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和抗病能力的法宝。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防治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3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便秘发生率(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45.45%),其便秘程度为2级、3级、4级、5级的比例(5.88%)低于对照组(3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便秘的产生,降低便秘程度。

  便秘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各个方面的护理,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降低便秘风险。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34例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67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20-83岁,平均(61.27±5.55)岁。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22-85岁,平均(62.01±5.60)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指导患者遵医用药,注意病情观察,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虑,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治疗,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放心的住院环境。研究组34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护理:中晚期恶性肿瘤具有症状明显、病情凶险、治疗难度、病死率高等多种特点,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悲观等多种不良心理,影响疾病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心理护理,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精神及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逐步引导患者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需注意多鼓励与安慰患者,多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操作,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饮食护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有效预防便秘的产生,有助于机体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饮食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行之有效的饮食计划,尽可能选择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应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此外,还需补充适当的含粗纤维膳食,如粗粮、红薯等,以达到补充膳食纤维、改善营养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有效调节肠道蠕动,改善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睡前饮少量蜂蜜水,晨起饮少量淡盐水,可刺激患者的肠蠕动,有助于排便的顺利进行,减少或防止便秘的产生。

  (3)运动与按摩指导:适当的运动与锻炼,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顺利排便,改善便秘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包括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同时,需引导患者科学按摩腹部,即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将一手掌放在腹部肚脐正上方位置处,沿肠走向从右至左对腹部进行相应的按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约为10min。通过腹部按摩,不断刺激肠蠕动,可以减少便秘的产生。

  1.3 便秘分级标准

  0级:未存在便秘;1级:便秘程度较轻,需应用大便软化剂;2级:便秘明显,需应用缓泻剂;3级:便秘严重,需进行灌肠处理;4级:便秘较为严重,发展为中毒性肠麻痹或肠梗阻;5级:由便秘引起的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上处理,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便秘情况

  研究组便秘发生率(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4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便秘程度

  研究组便秘程度为2级、3级、4级、5级的比例(5.88%)明显低于对照组(3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便秘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症状,也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排便障碍、粪便干结、排便次数过少等。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减少或防止便秘的产生,需加强各个方面的护理,实行综合护理干预[1]。

  在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综合护理干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与按摩指导等,其中心理护理可使患者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饮食护理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运动与按摩指导可刺激肠蠕动,使排便顺畅,进而可以减少便秘的产生[2]。我院在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对33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34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后者便秘发生率(14.71%)明显低于前者(45.45%),后者便秘程度为2级、3级、4级、5级的比例(5.88%)低于前者(36.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治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便秘。

  综上所述,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便秘,同时可以降低便秘程度,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系统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与护理组(3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疲乏缓解程度与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疲乏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采取系统化护理,能使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到有效缓解,改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癌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具有较高死亡率与发病率[1-2]。CRF(癌因性疲乏)是乳腺癌较为常见症状,主要是指由疲倦到精疲力竭的主观、持续疲惫感,可能是由癌症本身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癌症治疗干扰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临床以休息增加以及精神不佳等为主要特点,并伴有职业、情绪、身体、认知与社会等方面功能障碍,无法经睡眠、休息得到缓解。治疗乳腺癌的关键是,缓解患者疲乏。本文主要分析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系统性化护理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与护理组(30)。本组患者均为女性,符合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将癌性转移、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听力障碍以及语言障碍患者排除。年龄为31岁-57岁,平均为(42.35±10.42)岁;3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原位癌,52例浸润性导管癌,4例其他;疲乏程度:9例轻,30例中,21例重;18例I期,14例II期,17例III期,11例IV期;文化程度:20例小学,17例初中,23例高中。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护理:①心理护理。化疗费用高,疗程长,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与经济负担,加重癌因性疲乏,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营造舒适环境,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适当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减轻心理压力。②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为主,坚持少食多餐原则,禁止食用油炸、生冷、刺激以及辛辣等食物。③运动干预。护理人员鼓励患者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患者机体恢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④睡眠护理。癌症患者容易出现睡眠紊乱,诱发疲劳症状,以嗜睡、失眠等较为常见,指导患者减少午睡时间、定时服药,缓解患者抑郁以及焦虑等情绪,提升睡眠质量。⑤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癌因性疲乏有关知识,鼓励患者自我护理,给予患者适当指导,使患者主观感受得到缓解。

  1.3 评价指标

  使用BFI(简易疲乏量表)评价患者疲乏程度,无疲乏0分,轻度疲乏1分-3分,中度疲乏4分-6分,重度疲乏7分-10分。使用EORTC QLQ-C30(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分为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4.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疲乏程度对比

  两组患者疲乏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癌因性疲乏以非特异性全身功能衰退、嗜睡、虚弱以及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美国专家组将癌因性疲乏定义为主观、持续、痛苦的认知、情感以及躯体疲乏感,同劳累程度并非成正比,且伴有功能障碍。癌因性疲乏特点:通过睡眠或者是休息无法缓解;无法预知;能量消耗大;严重持久,发展迅速。国内外报道显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会发生癌因性疲乏,对患者康复、治疗产生严重影响[3]。因此,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需加强护理。系统化护理属于科学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本文主要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睡眠护理、健康教育等系统护理措施,心理护理能加强患者与家属交流,有利于患者恢复;饮食护理可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缓解疲乏程度;运动护理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流量,改善疲乏;睡眠护理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疲乏;健康教育可缓解患者主观感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疲乏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对乳腺癌患者采取系统化护理,能使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到有效缓解,改善生存质量,符合李忠英[4]报道结果。

  外科患者常常病情多变,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主要是护理即将进行手术或者是已经进行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一般来说,患者由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心情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血压和心率往往也难以正常,由于自身状态不佳更容易加重疾病疼痛、诱发并发症的发生[2]。因此,外科护理对我们的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更高[3]。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3年5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外科住院患者100例,通过整理统计其临床护理资料,调查分析其住院期间护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及解决方案,结果显示主要存在的风险来自于科室人员配置不合理、护士和患者沟通不到位、医护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弱以及护理操作、专业知识不足等方面。现将实验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外科住院患者100例,男 51 例,女49例;年龄分布范围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 为50.2±3.4 岁;其中,33 例患者来自泌尿外科, 30例患者来自神经外科, 37例患者来自颅脑外科;在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大专以上患者有26例,初中以上高中以下患者55例,小学及小学以下患者19例。本次试验经我院临床试验机构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住院患者100例,通过整理统计其临床护理资料,并对受试者的护理感受进行调查分析,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以主要研究者为组长,对受试者日常接受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观察并考核,并结合其临床病历和相关资料分析其住院期间护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案。

  2 结果

  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潜在的护理风险,详见如下:

  2.1 我院外科科室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外科患者经常需要接受手术的治疗,病情常常十分紧急且变化多端,而我院外科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人员配置不足,常常导致在岗护士工作量十分的大,这样不合理的人员配置在无形中就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积极性,由于长时间大量的工作,也很有可能使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同时也将导致工作情绪低落,脾气火爆,长期以往,势必会进一步为护患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4]。

  2.2 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到位

  患者从挂号开始到手术、出院这一段时间都需要护士的各种护理服务,而很多护士由于工作量大或其他原因,往往没有耐心及时的解答患者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导致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过程,加上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情绪本来就比较低落,如果护士不够耐心,态度不好,很容易就可以引发争吵,甚至引起医患纠纷。

  2.3 医护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弱

  在日常的护理当中,随着工作的越来越熟练,许多护士常常在忙碌的护理工作中逐渐减弱了自己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外科用药常常较为复杂,更换频率较高,虽然护士经验丰富,但是也常常由于工作量大、事多,而风险防范意识缺乏而导致漏发药、拿错药等低级错误。研究结果显示,在护士每日发药、输血 、输液的过程中, 如果不严格地控制工作模式,将导致巨大风险[5]。

  2.4 护士操作技能不足、专业知识缺乏

  部分刚进科室,经验较少的护士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操作技能不足导致发生患者十分不满,影响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

  3 解决对策

  3.1 合理配置科室人员

  加大编制,对于外科增派护士进行护理,同时根据患者人数及护理的需求合理、灵活地进行排班,必要时可增加护士人数,从而减轻护理的工作压力,使护理工作能更积极、高效地开展。

  3.2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的学习

  我院可定期安排护理人员集中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强化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强调护理工作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与使命,维护双方利益的重要性、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情权等。同时,加强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在整个医院中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观念,并在实际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

  3.3 加强护理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提升

  组织专业知识及技能提升的培训班,系统且专业的为护理人员讲解护理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操作,同时,对于进院不久且经验缺乏的护士,我们还应指派经验丰富的老护士进行带教指导,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在岗辅导,使其得到较大的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外科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科室人员配置不合理、护士和患者沟通不到位、医护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弱以及护理操作、专业知识不足等,而面对这些问题,我院应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整体护理水平快速提升的目的。

  我院自开展微通道经皮肾治疗(MPCNL)上段输尿管结石27例,经过合理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4例结石一次取净,2例术后经ESWL治疗,1例结石较小,自行排除,术后2月结石排净率100%。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日10±3天,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4-52岁,平均37.6岁;结石直径0.8cm-2.2cm,平均1.4cm,所有患者行X线平片、KUB+IVP、B超检查,结石均位于第四腰椎以上。

  1.2手术方法 患者硬膜外麻醉,先行膀胱镜逆行置入F6、F7输尿管导管。改俯卧位,肾区腹下垫枕。在11肋间或12肋下肩胛下线和腋后线之间,选择合适穿刺点,经输尿管导管注入20%泛影葡胺,制造人工肾盂积液,C型X线引导下,选择后组中肾盏,用18G肾穿刺针进行穿刺,拔出针芯,见尿液滴出,经输尿管导管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液体呈线状流出,示穿刺成功。经穿刺针插入斑马导丝,沿导丝用筋膜扩张器从F8扩张至F16,留置Peer-away鞘,Wolf输尿管硬镜替代肾镜,经鞘进入肾盂。冲洗肾盂内的血块,找到肾盂输尿连接部,置视下推入Peer-away鞘,进入肾盂输尿连接部,用气压弹道碎石机碎石,利用灌注泵和和输尿管导管逆行注水冲洗出细小的结石,将输尿管内的结石击碎、冲出,顺行放置双J管,留置F12肾盂造瘘管。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肾造瘘管留置术后5天,拍腹部平片,观察残留结石的大小、位置,拔除肾造瘘管。输尿管残存的结石于术后15天开始行ESWL。

  2 结果

  27例患者MPCNL手术均取得成功,24例结石一次取净,2例术后经ESWL治疗,1例结石较小,自行排除,术后2月结石排净率100%,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日10±3天。

  3 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与病人充分沟通,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优越性,介绍同类手术患者的成功案例,提供并讲解同类治愈手术患者的X线检查资料,必要时请同类手术痊愈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信心配合手术和治疗。

  3.1.2术前准备 采集各种血液标本送检,协助患者完成B超、KUB+IVP、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皮试等,指导患者术前晚进流质饮食,术前禁饮食6小时,做好肠道准备,术晨行不保留灌肠一次,并测量患者的T、 P 、R 、BP ,遵医嘱术前用药。

  3.1.3体位训练 术前3日开始行体位训练尤其重要。方法为在患者上腹部垫一小枕,训练时间从30min开始逐渐增至1、2、3h,并能配合医生随时屏气,以适应术中需要。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 患者术毕返病房,去枕平卧6小时,常规吸氧,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待肠蠕动恢复后给予流质饮食,可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并适量饮水。若患者气促、胸闷,要听诊呼吸音有无异常,警惕发生气胸的可能。

  3.2.2引流管护理 (1)肾造瘘管:妥善固定肾造瘘管,注意观察造瘘管周围敷料包扎情况以及有无渗液,敷料渗湿及时通知医师予以更换。肾造瘘管留置术后5天,拍腹部平片,观察残留结石的大小、位置,拔除肾造瘘管。(2)导尿管: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尿液的性状和量,每天2次尿道口碘伏消毒定期更换引流袋,术后5天无血尿即拔除导尿管。(3)双J管:应观察患者有无疼痛、血尿、尿路刺激症状、尿液返流、双J管移位等情况。留置双J管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双J管于术后60天予以拔除。

  3.2.3并发症的防治 (1)出血:术后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原因多是引流管和支架管刺激或手术碎石损伤黏膜所致,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3日,适当止血抗炎处理可缓解。如仍未缓解应及时做好处理。(2)发热、通常为手术吸收热,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3)肾周感染:注意观察腰部症状,体征和创口渗血、渗液及体温,有助于临床判断,必要时手术探查。(4)尿漏:原因多由血块或碎石堵塞造瘘管所致,可向远端挤压造瘘管或用无菌生理盐水低压冲洗造瘘管,注意保持管道通畅[1]。(5)临近脏器损伤:术后询问医生术中穿刺点,如位于12肋以上,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胸膜腔损伤的症状,对严重液气胸患者多需采用闭式胸腔引流[2]。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应及时报告医生,一旦发生脏器损伤立即采取相应治疗。

  4 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1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多饮水,定时排尿,避免憋尿和用力排尿;患侧输尿管内保留双J管,应避免腰部剧烈活动,适当休息、多饮水,症状严重时来院复诊,术后60天来院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根据结石成分指导患者饮食,预防结石复发。每3月门诊复查一次;残余结石者则来院行体外震波碎石。

  总之,我们认为微通道经皮肾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充分的术前准备,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具体的出院指导、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久咳不愈、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和咳痰,同时伴有哮喘及肺气肿,气急时无法平卧,还会出现四肢末端、口唇紫绀,引起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患者一旦发病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因此做好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探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措施,现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护理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岁,平均病程为13年。主要的临床表现: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55例,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33例;合并症呼吸衰竭22例,肺心病48例。绝大多数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基本上发作于冬季,春夏能够有所缓解,早期症状较为轻微,而由于晚期炎症加重,42例症状常年存在,每年有3个月的持续时间,连续两年以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为咳痰、咳嗽或伴有喘息,同时经常性的反复发作。经过检查可知,有25例患者出现桶状胸。8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导致发病的原因为过敏、污染、感染、感冒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所有患者均以祛痰药物及镇咳药物为主,并监督患者准确且及时的用药。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护理措施

  2.1常规护理 注意保持卫生整洁的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及流通,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及温度;尽可能排除和控制烟尘及有害气体;在患者所生活的场所当中,切勿放置有过敏源的花草,以减少或防止刺激呼吸道而造成支气管痉挛。

  2.2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积极鼓励患者多喝水,每天按照机体的痰液粘稠度、体温及需要量,对每天所需补充的水分加以估计,从而稀释痰液,以有助于痰液的排除。仔细的观察患者的咳痰及咳嗽的发作状况,观察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情况,体温如果大于39摄氏度,则应当遵医嘱药物降温或者物理降温。

  2.3饮食护理 做好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食物的主要构成为糖食品和蛋白质,与此同时,要注意给予患者充足的热量。每天按照1.5g/Kg至2.0g/Kg计算蛋白质的供给量,并且给予适量的矿物质和足够的维生素。忌食腌制食品,多食新鲜食物,避免烟熏类、过烫、过硬、油炸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坚持少食多餐。

  2.4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机体受到疾病的侵害,往往表现出害怕、担忧等不良情绪,这时护理人员应主动走近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切实的帮助他们将消极情绪和思想顾虑消除,防止恐惧、紧张和情绪过激,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并且帮助患者尽快的将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树立起来,使患者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接受并配合治疗。

  2.5用药指导 (1)对于痰液较多的老年患者治疗应以祛痰、抗炎为主,防止使用可待因等中枢镇咳药物,以免加重病情;(2)由于可待因具备着麻醉性中枢镇咳的功效,应当将其应用在干咳剧烈的患者中,但是必须避免出现便秘、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3)溴己新可以断裂痰液当中的黏多糖纤维,降低痰液的黏度,偶尔会出现转氨酶升高及恶心,不适用于胃溃疡患者[1];(4)喷托维林属于非麻醉性的一种中枢镇咳药物,主要用于少量痰液或者轻咳患者中,不存在成瘾性,但有头痛、口干、腹胀和恶心等不良反应。

  2.6呼吸道护理 改善肺泡通气,解除呼吸道阻塞,及时清理痰液。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鼓励他们咳嗽,如果无法顺利的咳出粘稠的痰液,要及时给予雾化泵药物喷入或者雾化吸入,减少局部的水肿瘀血,以有助于排出痰液[2]。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明确的告知患者适当的用力咳痰,进而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指导患者的家属正确的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扣拍,以利于痰液的排出。对于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当机械化的吸痰处理。

  3结果

  88例患者经过全方位的护理均恢复良好。

  4讨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由支原体、病毒或者细菌所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其中大部分的患者是由于反复感冒引起的。吸入寒冷的气体由于湿化不足,极易导致黏稠痰液的形成,引起呼吸道通气不畅通。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北方为主要的高发区[3]。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的加重,长期吸烟及吸入尘埃、二氧化硫等气体,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进而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所以,在气候变冷的季节,应当注意保暖,这是由于寒冷不仅会导致机体支气管防御能力的降低,同时还会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出现分泌物排出受阻和粘液循环障碍,这些都会引发继发性感染[4]。在缓解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当尽可能多的锻炼身体,以此提高心肺的贮备能力以及机体的免疫能力。

  该病一旦引发均会对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给予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辅以全方面的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疾病发展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最大限度地强化日常的护理工作,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护理操作能力,熟练的掌握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要点,从而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身体康复提供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结合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加快疾病的恢复,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时,可能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因此,它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可发生于护理工作的任一环节中。而神经外科中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病残率都极高,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多,无形中使护理风险增强。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对预防发生护理纠纷及医疗事故有着极大的意义。

  1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

  导致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因素有护士的护理水平、不按规定操作、患者因素及院内感染等,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护理的质量和治疗效果,而且会给患者带来新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对神经外科常见的护理风险进行统计,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水平:由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护理经验的欠缺,当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时,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导致不良预后。

  (2)不安规操作:①未按计划拔管:因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危重,治疗中需要放置尿管,头部引流管和鼻饲管,PICC管等多种管道及相关仪器,当患者活动或翻身时会造成管道的脱出;由于护理过程中护士的错误操作导致插管的拔除;②消毒不彻底:护理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消毒护理,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③皮肤损伤:因神经外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若护理过程中不按规定进行操作,容易导致皮肤的烫伤;长期卧床者如不按时做翻身护理则会出现压疮等皮肤损伤。

  (3)患者因素:①窒息: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后其迷走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其不能正常的进行吞咽和饮水等,因此需要使用鼻饲管给予饮食和营养,若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患者窒息;部分颅内高压患者会引发呕吐等反应,呕吐物若不能及时清除则会导致窒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②坠床及跌倒:因神经外科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其定向能力现将,其肢体活动与视野存在误差,容易导致其跌倒或坠床。

  (4)院内感染:手术后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引发多种感染,加之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中不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导致患者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

  2 护理安全危险因素评估

  2. 1意识状态和精神症状的改变。

  神经外科患者常因病情复杂、变化快,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昏迷。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如躁动、抑郁、痴呆和具有攻击行为等,从而不配合治疗和护理,还有部分病人会留下精神障碍的后遗症。

  2.2 肢体运动障碍,造成患者自我防护能力降低。

  周围环境如地面滑或有水,床档或约束带使用不当、物品放置不合理、光线不足、病床高度不适,以及平车脚刹固定不稳等都是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2. 3 药物性因素。

  神经外科病人因疾病特点,常需使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静药。使用这些药物后会增加病人下床活动时摔倒和出现呼吸抑制的风险。为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神经外科病人多要静脉滴入百分之二十甘露醇,快速输入高渗甘露醇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DE1,E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这时如发生渗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神经外科的住院病人多为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抢救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患者往往需要留置多种管道。如鼻饲管、气管导管、血肿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吸氧管、尿管等。这些管道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3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3.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一方面,多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风险管理等,让她们学会如何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及事故。另一方面,可针对科室中已发现的那些高危风险环节或事件开展讨论。针对科室中存在的失误事件或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探讨、讲评,增强护士的风险应对能力[1]。同时,还可积极收集各种典型的风险案例进行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护士的责任意识。积极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或自学深造,主动参与各种业务培训活动,提升个人业务素养。此外,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帮教模式,由那些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来帮助年轻的低年资护士,从而全面提高科室护理水平[2]。

  3.2强化对护理风险的管控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健全风险应急措施,严格落实各项护理风险防范制度。护士长作为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和组员一起负责护理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以及对于抢救器材及物品的管理等的护理质量监控。通过小组讨论,健全相关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作好风险防范措施及预案。同时,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制度的落实情况等。由护士长带头抓好护理风险的监管与检查工作,于每天晨会时对前一天的护理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每月组织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进行表扬,并总结上月工作中的不足,再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3做好护患沟通工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少护患之间心理上的差距。这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在业务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护士的沟通能力,帮助她们剖析、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语言缺陷,进而强化她们的语言交际能力。②在服务患者时,应做到语言文明、亲切,举止得体、态度诚恳,尽量获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③当出现护患矛盾时,护士应沉着、冷静,客观分析引起矛盾的原因。然后,站在患者的角度,体谅患者情绪不稳定等,运用一些技巧或其它方式来减少护理纠纷。

  4结论

  神经外科的护理安全是一个严谨的系统工程。深化专科护理理论水平、熟练掌握专业护理技能、强化专业要求的心理素质是根本。加强风险认知和意识到位是的是关键。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唯一的保障。

  5讨论

  随着国力和民族的强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而护士严重缺编、执业的护理队伍中的护士的学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又参差不齐,致服务不到位,患方不满意使纠纷、投诉等不良事件频频发生,政府下大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意在改善目前的恶劣环境。所以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求护士除要思想好,专科理论强,专科技术过硬外,还要有强而有效的护理风险预见和处理能力,才能及时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达到“护患”的双赢。

  肠内容物因某种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病。肠梗阻的症状是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梗阻的病因和类型很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不但引起肠管本身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改变,而且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护士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2~2014年共收治肠梗阻患者116例,其中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8例,肠套叠4例,嵌顿疝6例,肠扭转7例,其他1例。年龄1岁~86岁。住院时间7天~38天。手术治疗84例,保守治疗32例。

  1.2临床表现

  肠梗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类型肠梗阻的共同特点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由于肠梗阻的原因、类型、部位、病变程度、病理性质和发病缓急的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共同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1.3辅助检查

  临床上可以通过X线检查,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摄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空肠黏膜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回肠黏膜则无此表现;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行气钡灌肠检查以助诊断。腹部CT和B超检查也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和梗阻原因的判断。CT表现包括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内径变化、肠系膜血管走向改变和肠腔外病变等。B超可显示肠管持续性扩张、肠腔积气积液、肠壁水肿增厚和肠管蠕动增强等。

  1.4治疗

  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纠正全身性生理紊乱,也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如果是缺血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或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2 护理体会

  2.1保守疗法的护理

  2.1.1禁食、胃肠减压,清除肠腔内积气、积液,有效缓解拐汀⒏雇础N赋跹蛊诩溆ψ⒁獗3指貉刮ǔ芮泄鄄觳⒓锹家饕旱男宰醇傲浚舫槌鲅砸禾澹Ω叨然骋山收猿W琛4W杌航?4小时后可进少量流食,以后逐渐由半流食过渡到普食。在禁食及胃肠减压期间应进行合理的肠外营养。

  2.1.2解痉止痛,单纯性肠梗阻病人在诊断明确后可以遵医嘱适当应用解痉剂,如山莨菪碱等,一方面可缓解疼痛,另一方面也可缓解梗阻。但禁用吗啡类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若病人为不完全性、痉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也可进行腹部按摩,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并遵医嘱配合应用针刺疗法,缓解疼痛。

  2.1.3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根据病人的脱水情况及相关的血生化指标进行合理输液,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2.1.4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2.1.5营养支持 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若经治疗梗阻解除,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及普食。

  2.1.6严密观察病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鉴别绞窄性肠梗阻。若病人持续性腹痛、频繁呕吐、腹胀不对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或消化道排出物出现血性物、X线检查见固定不动的孤立肠袢、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均应考虑存在绞窄性肠梗阻可能,应尽早手术治疗。

  2.1.7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护理方法。关心、安慰病人,消除其焦虑或恐惧的心理,使其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手术疗法的护理

  2.2.1病情观察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同时观察呼吸、神志、切口敷料等情况,并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观察病人有否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包括按医嘱给予病人口服液体石蜡、胃肠减压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2.2.2体位与活动,术后早期活动,协助病人翻身并活动肢体;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粘连。全麻未清醒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全麻已清醒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胀。定时床上翻身,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同时促进呼吸和循环。

  2.2.3饮食、营养与胃肠减压,术后禁食并进行静脉营养,提供病人每日所需的水、电解质及其他营养物质,持续胃肠减压3~4天后,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减压管。开始肠内营养,饮食从半量流食逐渐向普食过渡。

  2.2.4防治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病人体温变化、腹部症状、体征及切口的观察。

  2.2.5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鼻胃管对鼻咽部的刺激。

  2.2.6预防肺部并发症,鼓励深呼吸、咳痰、翻身及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2.2.7并发症的护理,若发生吸入性肺炎,除遵医嘱及时予以抗菌药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予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呼吸、咳嗽咳痰等。

  3 讨论

  虽然粘连是组织损伤后愈合机制的一部分,但过度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预防术后粘连的产生,需要手术轻柔,尽量减少对腹腔的污染,将腹腔彻底冲洗,术后充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下床活动,保证充分有效的胃肠减压。胃肠功能恢复后合理饮食是保证康复的必备条件。

  一、冠心病

  1、冠心病的含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

  2、冠心病的分类。

  冠心病的种类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隐匿性冠心病。隐匿性冠心病是指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主要是指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

  2)心绞痛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4)心力衰竭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指(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5)猝死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是指,患者心脏骤停引起的。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二、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在当前社会,冠心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冠心病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死因。引发冠心病疾病病发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次要危险因素,以及近年来发现的新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

  引发冠心病病发的主要因素有:

  1)年龄。据研究表明,年龄也是冠心病病发的主要因素之一,40岁以上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要高于40岁以下的人群。

  2)性别。性别也是引发冠心病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相较于女性来说,男性患冠心病疾病的风险更高。

  3)血脂、血压。血脂和血压也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和血压增高都会增加冠心病疾病病发率的增加。

  4)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也是瘾大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人群和被迫吸烟人群患冠心病的几率更大。

  2、次要危险因素。

  引发冠心病的次要危险因素有:

  1)超重。体重的不合理增加是引发冠心病的次要危险因素之一。

  2)西方的饮食方式。西方的饮食方式中,粗质谷物的摄取量很少,胆固醇等高含量的食物较多,因此,西方的饮食方式更易引发冠心病的病发。

  3)遗传。遗传也是引发冠心病疾病的次要危险因素之一。

  3、近年来发现的新因素。

  除了主要危险新宿和次要危险因素外,还有近年来发现的新因素也是引发冠心病病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胰岛素抵抗、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凝血因子增高、病毒病原体感染等原因也是引发冠心病疾病的中药危险因素之一。

  三、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的分析以及护理

  1、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恐惧不安。由于很多的冠心病患者对于冠心病并不是很了解,在冠心病病发的病症中,心绞痛、尤其是心肌梗死等产生的突发胸痛和胸闷等症状会使冠心病患者产生濒临死亡感,由此心里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另外,一些缺乏相应医患只是的病患在入院后接受的吸氧和监护等护理而产生不安恐惧的心理,更不益于冠心病的护理。

  2)忧郁、焦虑心理。冠心病对于患者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刺激,冠心病患者会经常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爱网,会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会突然反复等,这样紧张不安的心理极其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实现,除此之外,患友病情的突然恶化也会对冠心病患者带来强烈的不安和焦虑。

  3)苦闷心理。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入院之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苦闷心理,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病痛的折磨都是造成这种苦闷心理的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被要求绝对的卧床休息、谢绝探望的,无人倾诉加之病痛折磨更易产生苦闷心理。

  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医护人员和家人应该给予相应的安慰,医护人员在给病人传播有关冠心病疾病知识的同时,要在语言上给以鼓励和安慰,及时的排解冠心病患者产生的不安或焦虑的心理,尽可能的减少因负面心理而带来的身体上的负担,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患者能够战胜病痛的信心。对于具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数到及护理。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耐心细致的处理患者提出的问题,给患者一定的定心的力量,使患者相应的减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并通过及时的沟通尽量的环节患者心中的苦闷情绪,使患者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疾病,在颌面部肿瘤中,其发病率非常高。由于腮腺所处的非凡颜面部位,神经分布异常复杂,血运也比较丰富,这无疑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前术后护理也比较复杂。我科自20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共收治44例腮腺肿瘤患者。对手术患者配合精心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5岁~70岁,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37例。

  2术前护理

  2.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具体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入院宣教,准确测量生命体征,对血压高、血糖高、心电图异常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使患者尽快达到适应手术。

  2.2心理护理由于腮腺肿瘤患者面颊部都有不同程度大小包块隆起,影响患者外观,再者患者对于术后的效果是否有并发症、后遗症等,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惧怕心理,所以应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减压的方法,如对环境的适应、医护人员的了解、手术的方法介绍、疾病的宣教等,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1]。

  2.3专科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尤为重要,术前检查患者有无龋齿或口腔疾患,如有该疾病应及时治疗。术前给口灵或复方洗必泰漱口,预防口腔炎及溃疡的发生。

  2.4术前预备充分的术前预备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的必要条件。当通知手术后,我们应认真地制订护理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麻醉的方法及注重事项,如保持情绪稳定、保暖、保持良好的睡眠、预防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等,同时对术中与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也应有正确的估计。手术前做好术区备皮、剃发至患者耳后4指。男患者剃胡须,女患者询问月经是否来潮,并在术晨将头发梳到健侧,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术前应全面了解病史,做好全身检查,根据手术的性质与麻醉的需要,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免疫系列、肝功能、X线照片、B超、心电图及其他非凡检查,确保次日手术的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3.1卧位全身麻醉患者未清醒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口角置弯盘,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或污染伤口,引起患者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局部麻醉术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减轻头部充血、局部肿胀、有利于伤口分泌物、积血、积液的引流。

  3.2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口腔手术范围广、时间长、创面大且靠近颅底及呼吸道,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有可能引起喉头水肿,出现声嘶、呼吸不畅,故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口唇颜色、有无烦躁不安出现,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是否平稳、频率是否正常、呼吸道是否通畅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3伤口观察注重创口的渗血、出血情况,由于颌面颈部血管、淋巴管丰富,术后创口渗出液较多,术后多留置伤口引流管,应在术后注重观察引流液及伤口敷料渗血性质及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做好记录。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血肿,确保有效负压引流切勿扭曲引流管,压迫阻塞和脱出等。保证伤口敷料加压包扎的正确与松紧适度,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敷料加压包扎时间长,一般需要2周~3周,正确适度的局部加压包扎可促进残余腺体萎缩,减少涎瘘的发生。如敷料包扎过紧,可引起头痛不适,影响进食、睡眠、眼睑、颜面部肿胀,甚至呼吸困难,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

  3.4伤口疼痛护理因手术创伤、加压包扎所致。若包扎太紧可适当放松;手术后取半卧位,减轻头部充血、组织水肿、减轻疼痛;告诉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聊天,必要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2]。

  3.5饮食护理手术后伤口加压包扎,导致患者伤口疼痛,张口及咀嚼困难,患者因此减少进食,可告诉患者这是暂时性的,松开包扎后可恢复。在此期间进高热量、高蛋白、无渣不含纤维素的温凉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勿食酸性食物,尽量减少咀嚼,少食多餐,因进食少轻易引起口腔炎症及营养不足,护理上给予口腔护理,用口灵漱口液或洗必泰漱口液漱口。

  3.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6.1涎腺瘘多因腮腺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引流不畅,尤其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引起,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故术后应加压包扎1周,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周~2周,同时术后可口服山莨菪碱,抑制涎液分泌。

  3.6.2味觉出汗综合征症状指术后3个月~6个月可出现。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忌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肿胀消退即可恢复,44例中,其中2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均在术后10个月恢复。

  3.6.3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原因在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术后可用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烟酸等增加面神经四周微血管的供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用针炙、理疗、推拿、热敷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3]。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肠道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的130例肠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地促进肠道手术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进而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是更为合适的护理方式。

  引言

  切口感染是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既不利于切口愈合,影响患者康复,还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降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促进切口愈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的130例肠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26~75岁,平均(54.87±10.32)岁;BMI17~25kg/m2,平均(20.69±5.28)kg/m2;原发疾病:肠梗阻31例,肠穿孔1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9例;手术时间0.5~3h,平均(1.29±0.35)h。对照组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25~72岁,平均(54.26±10.55)岁;BMI18~26kg/m2,平均(20.81±5.46)kg/m2;原发疾病:肠梗阻32例,肠穿孔19例,结肠癌6例,直肠癌8例;手术时间0.5~3.5h,平均(1.26±0.38)h。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晓且同意,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两组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开放式手术,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即术后常规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及胃肠减压,以及做好胃管及引流管的护理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行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积极地与家属及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困惑或不舒适感觉,予以患者精神支持,增强其对恢复的信心;告知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使患者拥有正确的认知,防止不良情绪的发生。②功能锻炼:术后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前提下指导患者多进行翻身,至少每2h进行1次,以缓解肠道的麻痹状态,促进气体的排除;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适当地进行四肢活动;第3天指导并协助患者行座位;第4天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床进行适当活动。③腹部按摩:术后6h进行腹部按摩,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操作者4指并拢,以脐部为中心,避开切口后顺时针进行按摩,同时沿切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按摩莫,15min/次,3次/d,首次操作采用轻微力度,逐渐由轻至重,若气温较低时应注意保温。④饮食护理:术后6h指导患者饮用一些排气类的汤,以增强肠蠕动,进而减少排气;告知患者可能引起发酵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牛奶、淀粉类食物等,嘱患者尽量不食用[1]。

  3、观察指标

  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研究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见表1。

  三、讨论

  肠道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由于脏器暴露,加上麻醉及术中牵拉等因素造成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性抑制,进而致使患者胃肠功能受抑制,影响患者的进食,也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形成影响。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为其制定和提供改变行为能力及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目的在于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对肠道手术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其中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其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功能锻炼有助于增加患者肠道反射,进而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肠内容的排出;腹部按摩可增加腹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肠蠕动功能的增强;饮食护理可使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认识食物,增加了对胃肠功能的保护。本组资料中行护理干预的一组和未行护理干预的一组进行比较显示,行护理干预的一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早(P<0.05),同时住院时间也更短(P<0.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贯彻到护理工作中是当前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舒适护理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是患者最希望通过护理得到的基本需要之一,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强调整体性、创造性和人性化。其内容大致包括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等四个方面,更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舒适护理的开展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及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要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宗旨[3]。

  结束语

  对肠道手术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是一种更为合适的护理方式。

  安全输血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制定规范输血操作流程,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输血的观察及护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范输血风险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科共进行1176例次配血标本采集及1919例次血液成分输注。其中男1089例次,女830例次,年龄14至86岁;输血对象:地中海贫血107例次;白血病869例次;再生障碍性贫血415例次;溶血性贫血69例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3例次;血友病72例次;血小板减少症127例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8例次;血浆置换32例次;骨髓移植后67例次。其中,发生过敏反应33例次、发热反应9例次,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未发生相关输血的护理差错。

  2 方法

  2.1护理人员培训

  2.1.1加强输血规章制度的落实、输血安全教育、规范输血技术操作,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输血意识,提高输血护理质量,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

  2.1.2专科知识技能培训 (1)掌握有关血型的基本知识,了解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2)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掌握不良反应的护理应急处理措施。(3)在输血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一些关键性护理操作要有文字记录,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

  2.2规范临床输血护理操作流程

  2.2.1医嘱转抄时必须有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转抄后必须有双人(转抄者和病人的责任护士)核对输血申请单: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如果血型待定必须有血型鉴定医嘱)、输血种类、剂量、输血日期;交叉配血容器标签上的床号、姓名,确保无误。

  2.2.2配血标本采集的要求

  2.2.2.1采集血标本时应有两名护士(其中一名为责任护士)到病人床前,使用反问式查对,核对病人信息与输血申请单是否相符。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单一管”(一个病人一张输血申请单一个试管),不能同时采集两个病人的血标本,采集后双签名及采集时间。据文献报导[1]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于血样收集和管理。

  2.2.2.2血标本的要求 受血者血标本无污染、无溶血、为非输液导管留取的标本。

  2.2.3血液领取及领取后的保存

  2.2.3.1评估病人 血液领取前必须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如体温≥38℃或正在进行一些特殊治疗不能输血时,暂不领取血液,避免血液领回后因病人原因不能及时输注而影响血液质量。

  2.2.3.2血液领取 临床医务人员持领血单并携带装血容器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ID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

  2.2.3.3领血后的保存 血液一旦领出,在室温中停留不能超过30min[2],故领回的血液必须在30min内输注。对不能及时输注的血液,尽快送回血库代为保存。若病人病情变化需要退血,在血液领出后30min内返还血库,以便血库调配。不能储存在治疗区的冰箱中,因为其中的温度没有受到严格控制,会影响血细胞存活质量[2]。

  2.2.4输血的查对

  2.2.4.1输血前查对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在治疗室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特别是血型的核对必须对照血型鉴定报告单或原始输血记录或询问病人(家属)。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输血前应了解病人既往有无过敏史,并常规给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非那根”等。

  2.2.4.2输血时的查对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病人床旁使用反问式查对,并完成“三查、八对” 内容,有文献报导[3]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对于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2.5血液输注

  2.2.5.1输血种类、输血速度及输血剂量根据病人情况而定,严格遵循医嘱,除出血休克加压输血外,一般用静脉点滴法输入,输血速度开始15分钟宜慢,一般15-20gtt/分,让病人有个适应过程。15分钟后根据血液种类、病人情况或医嘱调节输注速度,但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避免快速输血,以免致循环负担过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2.2.5.2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者不可直接混合,应在两者之间输入少量生理盐水,不可用其他溶液,防止溶血或凝血。

  2.2.5.3在输血过程中,不可随意向血液内加人其他药品(如含钙剂、抗生素等)、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和溶解。

  2.2.5.4输血过程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最初5-10分钟内,随时询问病人有无头痛、心前区不适、腰痛等。如发现病人有寒战、呼吸急促、脉搏增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其抢救处理。

  2.2.5.5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与血库联系将保留余血送交血库检查,必要时再次抽取病人血标本,检验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并做好各种记录,填写输血反应信息反馈单,连同血袋余血送回血库。

  2.2.5.6输血结束,继续维持静脉通道,观察30min后无不适方能拔针,以防病人出现寒战无法建立静脉通道,影响抢救。

  2.2.6输血袋处理 血液或血制品输注完毕,输血袋集中独立存放,次日送回血库统一处理。

  所谓人文关怀护理是在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关怀和尊重病人。护士一方面需要给予病人熟练和高湛的诊治技术年服务,还需要给予病人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服务,尽最大可能帮助病人,促进其身心健康恢复。由于门急诊在日常医疗和护理工作任务繁重,病人病情危急、严重、变化快速,很容易引发护患纠纷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需要采取人文关怀护理方法,提升护理质量。在本文中,选取了328例门急诊病人,对比了实验组(人文护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在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了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28例门急诊病人。实验组:男84例,女80例,年龄3-72岁,平均(35.52.3)岁。病例如下:内科(72例)、外科(50例)、儿科(42例)。对照组:男88例,女76例,年龄4-75岁,平均(35.02.5)岁。病例如下:内科(70例)、外科(53例)、儿科(41例)。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2组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性护理方法。实验组采取人文关怀护理措施。人文关怀护理如下:(1)强化人文关怀护理意识。需要转变“以我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方式,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意识。像亲人一样对待病人,缩短护士与病人之间距离,使病人在每个护理环节体验到人文关怀护理所带来的温暖。(2)重视在急救中的人文关怀。(3)增加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沟通机会,提升护理质量。门急诊的病人大多数病情复杂、危急和变化快,需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和人文护理。针对不同疾病的病人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亲切地安慰病人和家人,缓解病人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4)建立人文护理的标准流程,规范书写诊治记录。护士热情地接待门急诊病人,为其提供贴心的分诊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好合适诊治医生。细致地解说就诊流程,减少看医时间。(5)使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熟练使用各种急救仪器,在最短时间内给予病人最快捷、最贴心的护理服务,以便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对比了两组病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愉快、平静等正性情绪和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变化以及投诉发生率。相关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如下:

  (1)病人满意度评价标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比较,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4个程度。

  (2)情绪状态评价标准:观察了2组病人正性情绪(愉快和平静)和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状态变化。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统计资料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平均数标准差,应用t验证,计量资料使用X2验证,P<0.05表明有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7%)较对照组(64%)明显增加。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两组病人的情绪状态和投诉发生率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病人愉快、平静等正性情绪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大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投诉率有所降低。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深入改革的背景下,护士一方面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另一方面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优秀的人文素养。在门急诊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工作,能够处理好门急诊病人在诊治过程中的紧张、忧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尽最大努力为病人排忧解难,使病人及其家属看到、听到和体验医院的人文关怀,创造温馨、愉悦地的人文环境,减少投诉地发生率。

  在本文中,实验组的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7%)较对照组(64%)显著增加。实验组病人愉快、平静正性情绪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焦虑、抑郁、恐惧负性情绪大于观察组。实验组投诉率(1.8%)较对照组(15.2)明显降低。

  4.结论

  综上所述,对门急诊中的护理实施细节护理方法,可以增加病人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缓解病人不良情绪,明显减少投诉发生率。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导致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56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胃肠道反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胃肠道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8.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降低胃肠道反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于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是小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1]。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原体、衣原体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支原体肺炎有着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都是,阿奇霉素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往往导致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影响着治疗效果[2]。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对7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阿奇霉素进行了治疗,并实施了护理干预措施,以观察其对胃肠道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56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其中干预组男42例,女36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4.7±1.3)岁;病程2-7d,平均病程(3.8±1.3)d。对照组男44例,女34例;年龄9个月-9岁,平均年龄(4.8±1.5)岁;病程2-8d,平均病程(3.9±1.4)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①认真询问病史。在进行治疗前,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长了解患儿的情况,比如对治疗药物有无过敏史,有无严重胃肠道反应史等,对于既往有消化道病史、过敏史的患儿要格外引起重视。②健康宣教。向患儿家长讲解所需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得其明确使用药物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可以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的出现。③转移注意力。可以采用玩具、听音乐、看动画片等形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的苦恼,并以此转移患儿对于输液的注意力,从而可以减少对不良反应的关注。④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有些不良反应反应往往不会表达,因此,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加强巡视,根据患儿的年龄适当的调节静脉滴注的速度,防止由于药物滴注速度过快,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如患儿出现胃肠道症状,可以将输液速度减慢,适量的饮白开水或进食,一般可以缓解不良反应,如果胃肠道反应较重,经过处理也难以缓解,则需要停止输液。指导患儿家长不要擅自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要指导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儿家长不要惊慌,以免将不良情绪带给患儿,加重患儿的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胃肠道反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1.4胃肠道反应评价标准[3] 通过对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胃肠不适、腹痛、恶心以及呕吐等进行综合的评价:未出现胃肠不适为无反应;仅出现轻微的恶心、呕吐为轻微反应;出现明显的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为中度反应;出现腹痛、恶心和呕吐比较频繁而被迫停药为重度反应。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所有的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比较 如表1所示,干预组胃肠道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2所示,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8.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奇霉素可以升高血浆胃动素的水平,与胃动力受体结合,使胃强烈收缩,诱发多种胃肠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4]。小儿由于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于药物的反应较为强烈,且小儿的表达能力较差,往往症状比较严重时才能发现,影响着及时处理不良反应[5]。因此,对于采取阿奇霉素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胃肠道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8.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综上所述,对于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降低胃肠道反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106例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围产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剖宫产产妇开展围产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良好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为此随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106例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次课题研究的观察对象,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106例剖宫产产妇,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9±2.4)岁。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相关手术标准,且均为初产妇,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1)术前双下肢已经形成静脉血栓者(血管彩超检查);(2)具有血管外科手术史的患者;(3)曾患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产妇平均年龄(28.4±2.3)岁,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27.7±2.5)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具有围产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诉求开展护理服务工作,与患者交流谈心时,态度要温和。术前充分向产妇告知剖宫产手术基本流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产妇恐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术前应合理饮食,多食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瓜果蔬菜,防止血液凝结、便秘,进而预防术中发生静脉回流现象。

  1.2.2术中护理:引导产妇取舒适体位,手术床低于头部15°位置,保持肌肉、关节、尿道处于正常状态。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并保证动作轻柔,防止过度按压损伤患者静脉内膜。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下肢输液,尤其是左下肢。在进行止血包扎时,动作要轻柔迅速,防止患者血管受到损伤。

  1.2.3术后护理:术后1h,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10-20次/h。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练习,包括踝、膝关节、足等部位屈伸训练。术后3-5h,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练习,避免长久卧床。与此同时,护理工作结束后,护理人员要为产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评价,综合对护理服务效果进行反馈。

  1.3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做好详细的统计学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1)下肢静脉管腔无法正常压闭;(2)下肢静脉血管腔检查可见低回声(或无回声)表现;(3)发生血栓位置血管内无血流信号(或少量血流信号);(4)脉冲多普勒检查证实无血流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产妇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下肢肿胀、淤血。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则会使血栓延伸到深静脉主干,给产妇身心健康及产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产科临床认为,预防剖宫产产妇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意义大于治疗,权威文献亦表明,围产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3]。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结果显示,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与陈润琴[4]报道结果相符,说明围产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认为,剖宫产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在预防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进一步预防感染。及时复查患者凝血功能,确定无问题后方能结束治疗。

  【摘要】目的 探究镇痛泵用于心脏术后疼痛的临床镇痛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过心脏手术的284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42例患者,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在心脏手术后给予镇痛泵镇痛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在心脏手术后不给予镇痛泵镇痛护理,两组其他基础护理措施均一样,将两组心脏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进行对比,收集这2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研究数据均有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的镇痛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也要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患者进行心脏手术后,可以用镇痛泵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操作简便,临床镇痛效果较好,对不良反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手术之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难忍,其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做心脏手术的过程中会将胸骨正中切开,在麻醉效果消失之后,就会出现疼痛,这种疼痛不但会有肌肉的疼痛,还有骨性疼痛,所以,疼痛是剧烈的。在临床上,有些患者的耐受能力较弱,持续的疼痛会影响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心理,因此,充分的镇痛对术后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1]。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循环功能的稳定以及身心健康[2]。本此研究,给予患者镇痛装置是自控静脉镇痛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需要来自我控制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以及给药剂量,始终保持患者体内能够有镇痛药且在最低有效浓度。笔者通过对镇痛泵用于心脏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的探究,认为镇痛泵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心脏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过心脏手术的284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42例患者,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6例;患者年龄均在1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五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镇痛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在心脏手术后给予镇痛泵镇痛护理,镇痛泵选择由珠海福尼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镇痛泵,在患者心脏手术完毕后,将静脉通道三通接头接入自控静脉镇痛泵,并进行良好固定。镇痛泵内的镇痛药主要是曲马多与舒芬太尼的混合液,再加入生理盐水到100ml,将注入的速度调至2ml/小时,患者可以自控的时间为每次间隔的十五分钟,在心脏手术的48小时内都要持续使用镇痛泵。给对照组的患者只是给予常规的镇痛护理措施,不予镇痛泵。

  1.2.2 观察指标 在心脏手术完成,从麻醉清醒之后的4小时之内,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镇痛疗效的评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48小时内手术切口处的疼痛状况,排痰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2.3 疼痛分级 根据患者的术后出现的临床表现来判断疼痛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级:无痛,即患者在术后的48小时内没因疼痛而出现的临床症状;轻度疼痛,即患者能够感觉到疼痛,但是在患者耐受能力之内;中度疼痛,即患者出现了睡眠质量降低等临床表现,但是仍然能够忍受;重度疼痛,即患者出现辗转反侧、失眠、呻吟等临床表现,患者无法忍受。

  1.3 护理方法

  1.3.1 宣传健康知识 在患者进行心脏手术之前,就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术后会剧烈疼痛,并且讲清楚手术的方案,还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原理及操作规则,并征求患者的同意是否选择使用镇痛泵。护士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泵的方法,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并且要特别提醒患者在做剧烈运动或者活动后会导致疼痛加剧之前,要提前五分钟按下给药按钮,否则,在疼痛时给药就会降低镇痛效果。

  1.3.2 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在患者术后的48小时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情况。护士要每小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并做好紧急处理。

  1.3.3 对导管的护理 在患者手术之后,静脉输液的瓶身最好不要挂于输液架上,以免液体流速变快。镇痛泵本身就有许多导管,护士应该时刻注意检查导管是否滑脱、弯曲、折叠、断裂等情况,由于镇痛泵的导管与静脉相连,要防止发生堵塞,最好是单独建立一个静脉通道[3]。

  2 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患者在术后切口处的疼痛发生结果比较,如下表一。

  两组患者的排痰效果比较:实验组的患者能够咳嗽、咳痰,有效的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而对照组的患者由于疼痛采取了强迫体位,所以会限制患者的咳嗽、咳痰与呼吸,不能进行排痰和有效的呼吸。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比较,如下表二。

  3 讨论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疼痛”列为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这就说明了社会对疼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对生命质量也越来越关注,在临床上,对疼痛的治疗与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研究所用的是自控静脉镇痛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来使用,保证镇痛效果,且这种器械操作简便,作用持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也保证了患者的预后,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提高,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患者在疼痛缓解后,能够树立治疗的信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在使用镇痛药物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巡视,对不良反应及时进行护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护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反映临床工作能力的护理核心专业[1]。由于基础护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的1/2级属于实践课,护理操作项目涉及的较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掌握。因此,如何提高基础护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课是一种以小微知识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形式申请学习或教学的在线教学视频[2]。微型类通常由简短视频课程和配套形式的资源组成,教师可以使用微课作为课堂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实现预习,复习,实现自主学习。同时,短视频形式的微课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课程的重点。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该项研究中,在基础护理教育中引入微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郴州某大学护理学系选取2012级本科283名护生作为对照组,2013 级314名护生作为实验组。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所学课程、入学成绩、任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两组由相同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及课后实训室练习时间均相同。

  1.2.1 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为主、微课为辅的教学方法。

  (1)微课教学内容的准备。选择《基础护理学》的主要内容授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患者饮食护理、生命体征评估及护理、排泄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输液及输血、标本采集。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如排泄护理中“男性和女性导尿术的2次消毒方法”,“留置导管的注意事项”,“比较各种灌肠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等很难理解和操作的问题,微课可以结合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但也可以采取优势大量护理操作视频和现有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通过创建和集成,制成不同类型和有针对性的微视频课辅助课堂学习,视频时间是一般限于少于10分钟。

  (2)建立微课学习平台。教师设置了QQ群,微课视频上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浏览观看;护生也可以将微课视频下载到电脑和手机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每周使用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在线交流QQ群、反思、问答、测试和评价。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讲授法教学理论,然后进入实验室使用“演示教师-学生模仿-然后老师指导”三段式传统实验教学,课后护生自我练习。

  1.3 评价方法

  包括:(1)理论和操作评估。两组理论考试内容,方式和时间是相同的,总分100分,包括使用微课授课的相关章节50分;操作考核采用“基本护理技能考核项目和评估标准”总分100分,包括使用微课教的相关章节共50分,的同一评估项目组,由同一个老师的评级。(2)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学期末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自制问卷,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第二部分是对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程的了解程度;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对教师所选择微课的评价;第四部分是调查对象对微课应用于高职教学的看法。访谈侧重于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微课资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及相关章节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 05),见表1。考核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2。

  2.2 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超过81%的护生认为微课教学方式激发了个人学习基础护理的兴趣,96%的护生认为微课教学有助于理解和深化护理知识,88%的护生认为微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79%的护生认为微课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讨论

  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实验室环境下通过学习讲座,教学,实践和其他方法,虽然直观、操作方便等,但是时间和空间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微课延伸了教学时间,拓展教学空间,更容易保护教学资源。在微课教学中,课程包含的内容呈微点状分布,可以总结出各种问题简洁的知识单元,它可以是对教材新的解读,要么讲授法教学经验,也可以展示基础护理技能。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的时代,也是对学生个人特点的适应。

  3.1 微课优化教学效果的体现

  3.1.1 微课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本科护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方法,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基本护理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尤其是侵入性、实践性操作(如动脉和静脉穿刺,鼻饲术,气管插管,吸痰术等)学习,以更好地体现其优势,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的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微课教学将给学生带来移动学习新的学习机会,以及广泛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习[4],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3.1.2 微课教学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 微课教学由于微课短小精悍,课程设计是针对一个个小题目,突破重点、难点,切合学生实际,解决实际困难。如:在输液反应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就每节的重点、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随时点播学习,加深理解,将新知识纳入现有知识体系。学生可以课后去听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寻找更多拓展内容,从而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4]。

  3.1.3 增强师生交流合作 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相应内容来学习,也可以将微课视频下载至电脑与手机上,并可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和反馈[5]。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评价来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不足之处

  微课是对个别知识点的讲授,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 [6]。对于一些简单、独立的核心概念而言,微课比较适合,而针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微课教学难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难以随时调整。难以通过培养护生良好的德性,因此教学中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微课教学为辅。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中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护理干预,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相关护理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在血压、疼痛、心理、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针对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需求来做针对性护理,有效保证身体各指标的安全性,提升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水平,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高发良性肿瘤,发病率在20%至30%,一般在30岁只50岁生育后的女性群体中较为高发。一般情况下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合并有高血压情况,围术期是否能得到良好的血压控制对患者手术进行和预后情况都产生一定影响。而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则需要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做针对性的观察与护理,从而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和术后的良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范围为36岁至62岁,平均年龄为(48.5±5.4)岁;其中肌瘤情况上,浆膜下为14例,肌壁间为21例,黏膜下为9例,多发性为6例;高血压类型上,1级为23例,2级为7例,3级为3例,单纯收缩期性为7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34岁至60岁,平均年龄为(47.8±4.3)岁;其中肌瘤情况上,浆膜下为12例,肌壁间为22例,黏膜下为7例,多发性为9例;高血压类型上,1级为25例,2级为6例,3级为5例,单纯收缩期性为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操作如下:

  1.2.1 术前准备

  术前三天保持流食,术前晚和当日的早晨要运用生理盐水或者肥皂上做灌肠清洁。如果进行子宫全切,需要在术前1天一级当日术前运用碘伏棉球做阴道的清洁,特别要对后穹隆做擦洗,同时要置入导尿管,避免尿潴留等并发症。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情况下可运用安眠药。术前要对患者做整体的心理评估,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将手术必要性、专业成熟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告知,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治疗的配合度。

  1.2.2 高血压护理

  在入院后就需要对患者做全面的病情评估,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和避免并发症。对于择期手术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49/90mmHg的水平之下。要做好用药指导,对药物反应做及时观察了解。降压药物使用要达到逐步降压的效果,避免突然降压而引发心脑肾组织供血不良。要告知患者在从平卧或坐位到起立的状态时要动作柔缓,避免陡然迅速操作而导致血压不稳。当血压控制稳定在安全范围后再开始手术,其表现应该是血压降低到平稳状态,心脏功能和冠动脉供血状况良好,不会导致麻醉和术中循环功能的异常波动,降低与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在术后返回病房后要坚持15min至30min做一次血压监测,如果血压平稳可以延长到每2小时监测一次,如果情况需要可以进行心电监测。要避免渗血和应激反应而出现的低血压,做好血容量不足的及时纠正,一致处理到血压保持平稳状态。术后血压监测要避免低血压,也要控制高血压的出现,如果其血压高于术前30mmHg,则属于术后高血压问题,应该及时运用降压药,血压如果处于180~190/120~130mmHg的范围,应该及时告知医生做处理[1-2]。

  1.2.3 手术专科护理

  在术后需要观察阴道出血情况,术后当天由于存在腹腔手术后的残留液,应该有淡红色的少量液体流出,如果在24h内持续的有鲜红色的液体从阴道排出,或者在更短时间内有大量的阴道鲜红液体,如果其流出量在200ml以上,或者患者在出血较少的情况下,有腹胀和血压显著降低、脉搏增快等,也可以怀疑其存在腹腔内出血,要及时告知医生,对生命体征做严密的观测。观测导尿管术后引流是否畅通,保证会阴部的清洁。术后2h要做好翻身与四肢活动辅助,相关引流管拔除后要辅助患者多进行下床活动,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要做好体温监测,避免切口感染等问题。术后3天内体温如果在37.5℃至38.5℃之间属于常规的手术热问题,如果在3天后仍旧持续发热则需要告知医生做及时处理[3]。

  1.2.3 应激护理

  一般合并有高血压的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对于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较低,多种应激因素都会导致血压的波动而引发不良情况。如疼痛、气管插管、寒战、低温、过量输液、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和麻醉苏醒后的反应等。术后要告知患者会有疼痛感,属于正常术后情况,疼痛会随恢复逐步降低,同时要正确做术后疼痛评估和处理。要做好引流管稳固,在咳嗽、深呼吸和身体活动时做好伤口轻度按压来降低疼痛;可以运用镇痛泵做疼痛缓释。术后早期要辅助患者做翻身叩背,来帮助深呼吸和排痰,做吸氧来避免缺氧而导致血压升高。手术会导致心理应激反应,从而让心率和血压提升。要做好沟通处理,针对患者性格、年龄和病情做心理安抚,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让血压保持稳定状态。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血压、疼痛、心理、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上的情况,分值越高代表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表1: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对比[n(%)]

  3 讨论

  合并有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术后会存在一定睡眠障碍 ,其觉醒的频次更多,睡眠可持续的时长更短,而睡眠不良也会导致血压的异常不稳。因此要做好病房内的光线、噪音、气味、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保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提供更多的病房环境舒适度。减少病房内交谈、仪器声和鼾声,告知患者医院作息时间,让患者可以把控休息规律,睡眠时间内尽可能少的做护理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感。在非休息时间可以鼓励患者多沟通交流,疏解情绪压力,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